杏花微雨落,又是清明时。四月的脚步踏着暖暖的春风款款而至,在这春暖花开的日子里,我们迎来了中国传统节日二十四节气中的清明节。清明节又称踏青节、行清节、三月节、祭祖节等,是中华民族传统的节日,既是一个扫墓祭祖的肃穆节日,也是人们亲近自然、踏青游玩、享受春天乐趣的欢乐节日。在清明时节组织孩子们开展以“清明节”“寒食节”为主题的踏青活动和传统文化主题教育实践,可以点燃“孩子心中的火种——我们的节日·清明”,可以让孝行深意、家风传承,致敬先辈的传统美德在青少年儿童的心中生根发芽、开花结果。
一、讲述清明寒食由来
“晴风吹柳絮,新火起厨烟。”
(资料图片)
清明节源自上古时代的祖先信仰与春祭礼俗,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,既是自然节气点,也是传统节日。扫墓祭祖与踏青郊游是清明节的两大礼俗主题,这两大传统礼俗主题在中国自古传承,至今不辍。踏青这种节令性的民俗活动,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,其源泉是远古农耕祭祀的迎春习俗。
寒食节起源,据史籍记载:春秋时期,晋国公子重耳为躲避祸乱而流亡他国长达十九年,大臣介子推始终追随左右、不离不弃;甚至"割股啖君"。重耳励精图治,成为一代名君"晋文公"。但介子推不求利禄,与母亲归隐绵山,晋文公为了迫其出山相见而下令放火烧山,介子推坚决不出山,最终被火焚而死。晋文公感念忠臣之志,将其葬于绵山,修祠立庙,并下令在介子推死难之日禁火寒食,以寄哀思,这就是"寒食节"的由来。
从春秋时期至今,清明节、寒食节已有几千年的历史,而故事发生地山西,将寒食节定为清明前一天,人们在这一天吃冷食、祭祀、踏青等,这些习俗也一直流传下来并为全国各地所接受。伴随着孩子们有感情的讲述,清明寒食已经静静地融入了孩子们记忆,清明寒食所代表的思念回忆、忠诚廉洁也已深深地浸入到了孩子们的生命之中。
二、诵读清明励志诗词
“一年一清明,一岁一追思。”
“清明时节雨纷纷,路上行人欲断魂。借问酒家何处有?牧童遥指杏花村。”这是唐代杜牧在清明所写的诗。意思是:时值清明,客居外地的人难免生出思乡之情,绵绵的春雨,更惹起行旅之人的愁绪。这时他萌生了一个想法,想找个酒店,歇歇脚,避避雨,喝上几盅消消愁。向牧童询问酒家在哪里呀?牧童遥指着那杏花村。
唐代诗人孟云卿在《寒食》中写道“二月江南花满枝,他乡寒食远堪悲。贫居往往无烟火,不独明朝为子推。”寒食时,孟云卿是孤独困苦的。生活有悲就有喜,有人的寒食节是快乐的,有的人却是悲伤的。一如孟云卿。江南的二月,正是繁花盛开的时节,一片如烟似雾,而我独自远在他乡,偏又遇上了寒食节,内心感到无限的悲凄。贫穷的生活经常三餐不济,不见炉灶烟火,正好不必为了明天的断炊习俗,去纪念古代的寒士介子推啊!
现代诗《清明缅怀》是这样写的:“又是一个清明节,又是一个草长莺飞、缅怀革命先烈的日子。站在烈士的墓碑前,我们一次次哀悼,哀悼你们的精神;一次次思念,思念你们的伟大;一次次反省,反省自己的不足。我们百感交集,感慨万千,心潮澎湃。听着芦苇沙沙作响,我愿化作一只小小的百灵鸟,再一次放声歌唱:歌唱那长眠于地下的烈士们!”
著名作家冰心在《寄小读者》提及:“清明扫墓,虽不焚化纸钱,也可训练小孩子一种恭肃静默的对先人的敬礼。”是的,现代世俗的喧嚣让人们在这社会中为名为利的奋斗,殊不知孩子们的心也已经浮躁了起来,忘却了把握与身边人相处的机会与时间,也抽不出一丁点时间去怀念过去。清明时节带着孩子们讲一讲这样的故事,读一读这样的诗,给了我们和孩子们一个很好的机会。
三、祭扫莫高先辈墓碑
“杜草开三径,菊花忆先贤。”
甘肃省敦煌市东南25公里处,鸣沙山东麓、大泉河西岸的断崖上,莫高窟像一颗璀璨明珠伫立了1650多年。直到1900年,藏经洞被王圆箓发现,让沉寂了近500年的莫高窟重新回到了人们的视野。而此时,神圣的佛教艺术殿堂变成了破败不堪、满目疮痍、病害频生的废墟。同时也致使藏经洞文物惨遭外国列强劫掠,造成了中国文化史上的空前浩劫。
1936年,被誉为“敦煌守护神”的常书鸿,放弃了优越的生活条件和工作环境,毅然回到祖国。1944年,在于右任、向达、徐悲鸿、张大千、高一涵、梁思成等一批有识之士的大力倡导和社会各界的声援下,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正式成立,由常书鸿担任首任所长,由此结束了敦煌莫高窟近500年无人管理、任凭损毁、破坏和偷盗的历史。随后,段文杰、郭世清、孙儒僩、黄文馥、欧阳琳、李承仙、史苇湘……一批又一批后来成为杰出敦煌学者的年轻画家们追随而来。肩负保护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,一代代莫高窟守护者在敦煌一留就是一辈子。
在与莫高窟九层楼相望的山上,有一片敦煌研究院的公墓区,这里安葬着常书鸿、段文杰及其他20多位敦煌文物事业的先辈。他们生前守护莫高窟,逝后长眠地下,也永远地坚守在大漠,守护着莫高窟。如今,年逾80岁的樊锦诗、李云鹤等第三代莫高窟人仍然坚守着工作岗位,还在为第二卷敦煌石窟考古报告和敦煌壁画修复而尽心竭力。
同学们沿着公墓区的六十六级台阶缓步而上,为莫高先辈敬献鲜花,洒扫墓碑,表达敬意和缅怀之情。抬首向东这一排排墓碑是为了敦煌莫高窟生死守望的老前辈的归所,回首向西那延绵不绝的是莫高窟营建千年的璀璨瑰宝。这群手执鲜花,眼神纯真、面庞稚嫩孩子们,也必将在这一刻感动、思考、成长,在敦煌悠久的历史文化浸润中,把一颗“敦煌”的种子深植于心田,成长为“莫高精神”新一代的守望者和传承者。
清明节是中华民族纪念祖先的传统节日。人们在这个“气清景明”的节气中,进行“祭之以礼”的追远活动,为已逝的亲人庄重地送上自己的思念与敬意。这神圣的生命交流仪式,一年年轮回、一代代传承,构成了人们顽强生存和追求幸福的重要动力,是中华文明生生不息、续展开新的有机构成。
(作者:吉永生,系甘肃省敦煌市东街小学党支部副书记,高级教师)
礼敬莫高先辈 传承莫高精神
给常书鸿爷爷献花
听讲解员姐姐讲常书鸿的故事
诵读清明寒食节的诗词
Copyright © 2015-2022 南极频道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:粤ICP备2022077823号-13 联系邮箱: 317 493 128@qq.com